中医纳入国际疾病分类 国际化道路开辟里程碑

时间:2019-06-20浏览:422设置

(转自:东方网)



近期,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这个消息让所有像邓宏勇这样的中医人为之振奋。

长期从事医学信息工作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协同创新中心邓宏勇副研究员,一直关注中医国际化标准的进展。对十几年来中国持续推动中医学进入国际疾病分类体系的漫长历程以及最新成果,他从使用者的角度做出解析。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并发布的国际通行疾病分类系统。在过去120多年的时间里,ICD通过不断的修订,从一份国际死亡原因清单发展成为一套用于统计死亡率和发病率、测量疗效及安全性的综合分类系统。

然而,一直到第十次修订本(ICD-10),ICD都未将传统医学纳入其中。ICD-11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内容独立成章,以传统医学模块1Traditional Medicine Module 1, TM1)为标题,作为第26章列在西方医学内容之后,成为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十年磨一剑 塑造中医里程碑

以中医学为主要内容的TM1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是中国政府与中医专家历经十余年持续努力取得的宝贵成果。

2007年,WHO正式启动了ICD第十一次修订工作。2009年,基于全球范围内中医药越来越大的服务量和市场,WHO在实施加强传统医学发展这一战略的过程中意识到,ICD体系中应具有符合传统医学需求的分类代码体系,由此提出在第十一次修订中增加传统医学章节,启动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ICTM)。

为推进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的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98月委托当时的上海市卫生局、上海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牵头承担ICD11版中医药部分的研究制定工作。上海中医药大学2010年组织成立了由全国近20个省100余位专家组成的“ICTM(中国)项目组,同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研究与服务评价中心,承担项目日常工作。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组建了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牵头的ICTM项目审评专家团队和各专业专家组以全面配合落实项目相关工作。

图片说明:20105月,世界卫生组织ICD传统医学章节第一次会议在中国香港召开,上海中医药大学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研究与服务评价中心以及中药研究所成员参与其中。(图片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提供)

加入国际疾病分类研究与服务评价中心的上海中医药大学老师全面参与了传统医学章节的制订工作,并与WHO传统医学、疾病分类、信息处理等工作团队,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参与国家的专家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和交流。




图片说明:2013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疾病分类研究与服务评价中心成员参加WHO-FIC北京年会。(图片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提供)

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中国专家组创新地建立了病、证内容模板和病证分类框架。这一框架构建不仅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特点,符合中医传统医学病证内容,同时也兼顾了日韩等相关国家传统医学内容。

图片说明:20184月,世界卫生组织ICD-11传统医学章节第三次编辑工作会议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召开。图为参与人员合影。(图片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提供)

出于发展程度的不同,世界范围的有些传统医学还停留在经验整理阶段,理论体系并不完备,因此受到主流医学的质疑。

然而在ICD-11里,传统医学模块却主要采用了中医学的病症分类体系作为分类标准,在邓宏勇看来,这恰好反映出在传统医学里中医学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理论体系独特完善、保健和诊疗手段丰富。中医学自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能够填补传统医学在ICD里的空白。

由于传统医学往往植根于古老的区域文化,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术语体系,如何准确、规范、简练地将这些术语转译成现代国际通用语言,是专家组必须克服的难题之一。邓宏勇介绍说,中医很多概念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比如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等,西方文化和现代医学里没有对应的概念,要将他们准确地翻译出来并不容易。此外,即使相同的术语在传统医学和西医学中也有不同的涵义,如人体解剖部位的,中医和西医就有完全不同的内涵,由此也给翻译带来困难。

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内组织专家形成精干力量,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并且和WHO工作组紧密合作,最终圆满完成ICD-11的传统医学章节里150个中医疾病和196种中医证候的英译工作。


跨越式发展 中医国际化未来可期


传统医学(尤其是中医学)是许多国家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据WHO统计,发展中国家有70%以上的人口接触过传统医学,全球范围内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传统医学作为卫生保健手段。

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这一从无到有的跨越,意义重大而深远。

以前由于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统计机构很难在国际范围内监测传统医学对健康的长期影响。TM1使传统医学有了国际标准化的统计口径,各级机构能在更大范围内对传统医学疾病进行分类、统计、比较和研究。此外,TM1还能推动传统医学干预如针灸、拔罐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和评价。未来,TM1将在各级机构监测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统计发病率、计算临床治疗成本、中医学教育与研究等方面得到应用。

邓宏勇表示,从一名中医临床医生的角度来看,ICD-11-TM1的实施将简化疾病诊断录入流程。而从广大患者切身利益考虑,这种跨越式发展最便民的实惠或许在于,中医疾病未来有望被纳入更多国家的医保体系,由此老百姓在临床上可以更多地享受到中医药带来简、便、廉、验的服务。

不过,他也坦言,尽管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体系推动中医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但中医的国际化依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中医药标准化欠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药产品成分不够清楚等问题是制约中医药全面国际化的主要障碍。ICD-11-TM1出台并实施将为中医药国际化扫清部分障碍,但TM1收纳的中医疾病和证型种类还比较有限。

国内标准收录的中医疾病有600种以上,证型1500种以上,所以TM1具体能应用到什么程度现在还不能定论,有待根据临床实际使用情况进一步优化。邓宏勇介绍说。不过,用他的话说,TM1已经搭建了最基础的支柱,在这个基础上未来有望发展出越来越多的中医国际化标准,包括中药、中医医疗器械的国际化标准等。

“ICD-11奠定了基础,但我们期待的是一片森林。他难掩兴奋地强调说,总体来说,ICD-11将传统医学纳入其中是非常好的结果,实现了中医人多年来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从01的跨越。这一标准文件在525日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审核通过,意味着我们国家前期十几年的努力有了回报,就像是拿到成绩的一刻,所以非常开心。





返回原图
/